近年来,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培育校园节约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采取多项措施开展节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陕西省绿色大学”等荣誉。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二批节约型示范高校。2012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会议将我校作为观摩点,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宝荣一行200余人来我校视察指导,对学校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完善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管理机制
——领导班子重视,组织机构落实。成立由校长徐德龙院士担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院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总务处,明确各学院、部门、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节能工作。成立了由学校建筑节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建筑节能专家组,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节能管理。由总务处牵头,协调机关相关单位及部门,制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水电暖管网管理办法》和《校园景观灯管理规定》等一系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了校园的用能管理。
适度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实施照明节电改造。将所有教室荧光灯全部加装远红外智能开关,节电32%。对楼道、路灯及景观照明进行技术改造,对500多盏路灯统一安装了路灯节电器,实行分时分段开启。
——实施空调节电改造。对学校1300台空调全部加装了空调节电器,应用红外线控制技术,实现了夏季室温低于26℃或室内无人15分钟后自动关闭,节电率达到30%。
——实施节水器具改造。针对学校用水量大的实际,筹措20万元,对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等218间公共卫生间进行热释红外监测器抽水马桶和自来水进水阀门改造,实现了卫生间无人时阀门自动关闭,有人时自动开启。
——实施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投入95万余元对办公区域暖气管网和2座换热站进行节能改造,安装温度采集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楼宇的分时分温控制,节能率高达27.8%。
——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我校草堂校区7#、8#、12#楼坡屋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校区太阳能热水洗澡。
抓好节约型生态校园日常管理
——培养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我校总务处联合校工会、人事处开展“服务基层能力提升工程”,邀请各专业人员为物业公司、水电操作人员进行节能培训,开展设备设施的节能维护、保养,提高用能用水设备的日常使用效率。
——多渠道实施节能管理。对寒假留校学生集中公寓住宿,对未住人宿舍楼实施低温供暖。假期对学校办公楼电梯停机保养,停用部分变压设备。在供暖期间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用品。
——完善各项水电使用管理制度。针对公共教室、走廊灯、电梯、空调、路灯、景观灯开启时间和使用做了详细规定并层层落实。
构建节约型生态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
——水电能耗监控子系统。安装电表495块,水表81块,建设23个子网系统,铺设光纤专网4000余米,将所有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全校建筑楼宇用能情况,远程控制全校路灯及景观灯。同时,系统还可以按照建筑类型及能耗类型划分所采集数据,获得平均能耗及单位建筑能耗等报表。
——供暖节能子系统。系统根据回水温度,室内温度的变化分时段自动调节进入楼宇的供暖水流量,从而做到需热供热合理。该系统运行一个采暖季后节约费用230余万元。
——环境监测子系统。在11个变电所安装配置13套视频监控系统、13套感温探测器、13套感烟探测器和13套红外检测系统等监控设备,并上传到监控中心,实现了配电室无人值守和重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
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建成,实现了校园建筑用能在线监测、查询、统计、分析。
培育具有节约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立学校节能宣传服务队等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明、校园节约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日常节约型校园管理工作之中,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营造节约校园新风尚。
——安排绿色教育主题班会。每年为本科生安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班会,通过绿色课程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可以接受一次节能环保的课堂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安排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科研实践。充分发挥建筑、环境等学科优势,以现有的节能平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调研、参观等实践机会。比如,利用节约型校园监管平台组织建筑、信控、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对楼宇用电及供水管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能耗情况,查找能耗漏点,提升节能紧迫感。
——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实践。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节能、节水、环保、资源利用为主题的校园科技发明与实践活动。我校建筑学院和环境学院学生参加全国“2013年大学生绿色校园概念设计大赛”活动,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建设节约型生态校园,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首批中省共建的高等学校,学校坚持从育人、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成本上高起点、高层次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为我省高校节约型生态校园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