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把场馆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创新的重要抓手,作为开放校园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相继建设了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广场、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中国音乐史博物馆、物理现象演示室等六个具有建大特色和较高水准的文化场馆。学校初步形成了通过场馆建设深化和实践学校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培育高素质人才,开放大气服务社会,树立和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大学文化建设经验,成效显著,并蝉联五年获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文理交融,潜移默化
在场馆建设思路上,学校结合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充分体现大学文化“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的辩证统一,充分渗透理工与人文、艺术教育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品位,力求实效性,对场馆的布局、功能、特色等进行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不急于求成,不作表面文章,使每一个场馆都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精品工程。具体而言,学校通过建设校史馆,深化校史校情教育,弘扬校风校训和办学精神,增强办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建设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支撑学校文学专业学科建设,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建设建筑广场,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构建建筑教育的“场效应”模式,弘扬优秀建筑文化;通过建设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物理现象演示室,普及和深化理工学科基础教育;通过建设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搭建美育平台,培养大学生艺术情操。
科学布局,精心建设
学校先后建成六大场馆,内容涵盖了校史、人文、艺术、专业教育等领域。在日常运转中,各场馆充分发挥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功能,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深层次浓郁大学文化氛围,提升育人质量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把场馆参观作为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常年免费开放,近年来共接待各类参观人士10余万人次,获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位于学校雁塔校区的校史馆落成于2006年,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主题展览以史为据、以时为轴、图文并貌,展出文字110000余字,照片2600余幅,实物860余件。作为校史校情教育的基地,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联系校友的平台,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各级领导、历届校友、兄弟院校同仁、大型企业代表团、社会各界人士和学校师生4万余名。学校以校史馆为基地,把校史校情教育作为学生主题教育和教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参观、开办校史讲坛等形式,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的爱校建家意识,凝聚力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学校还把参观校史馆作为新生入学、新教工上岗教育的第一堂必修课,让每一个新生、每一位新教工都能够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中,真切地感受到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不凡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校史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先后举办了“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第13届摄影作品选展”、“西安建大师生摄影作品展”等专题展览,进一步浓郁了大学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校顺应建筑教育发展趋势,注重营造交流和学习氛围,着力构建建筑教育的“场效应”模式,通过对原有建筑教育资源和空间进行重新布局与有效整合,建设了一座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的建筑广场(博物馆)。五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建筑教育“场效应”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契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收到了明显成效。建筑广场中,大量的学习台椅穿插于各种展板、例图中间,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在日常使用中,建筑广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欢迎着所有的使用者和来访者,兄弟院校和校内其它院系的学生也经常到这里埋头苦读,他们的加入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的学生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思想与观念的碰撞;建筑广场经常性举办的诸如建筑与文化论坛、国际建协大学生竞赛获奖学生学术沙龙等活动,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建筑教育的内容;展览厅不定期举办诸如全国大学生景观艺术作品展、建筑模型展、摄影作品展、教师科研项目展等形式不一的主题展,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学术意识与艺术素养。
为了加强人文学科建设,2003年,我校聘任著名作家贾平凹担任文学院院长,并着手建设贾平凹文学艺术馆。2006年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成开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为开馆揭牌。开馆至今,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办了鲁迅读书生活展、“怀念路遥”图片展暨《守望路遥》首发式、贾平凹书画展暨《贾平凹书画》首发式、迎奥运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我是奥运火炬手》图片展、贾平凹从《满月儿》到《秦腔》三十年获奖历程展暨新版《贾平凹文集》和《< 秦腔>后记》音像碟首发式、《中国百石欣赏》入编石友联谊会等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观者如潮,在深层次浓郁大学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大学高雅文化向社会的广泛辐射。
中国音乐史博物馆地处学校幸福校区,于2008年9月正式开馆。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所以中国民乐为主题的文物、实物展览馆。馆内收藏了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现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近千件与我国音乐历史相关的藏品,时间跨度约八千年,收藏数量之多、品类之全为全国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该馆的落成,为学校搭建了一个保存文化遗存、收藏艺术珍品、发挥大学美育功能的平台。同时,该博物馆作为省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一,亦为我省高校联合社会文化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对该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中国音乐实物展览馆,在其与西安建大建筑、艺术类专业的契合上,在其对于工科院校自觉注重“人文化成”的现实意义上,在其创办方式的独特开创性上,堪称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一次创举。
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我校2005年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多视角土木工程材料博览室”的教改项目的建设成果,是学校深化特色专业教育和普及材料科学基本知识的重要基地。该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分为建筑工程材料陈列室、矿物标本陈列室及高温陶瓷陈列室等三个相对独立的展厅,陈列着几千种建筑工程材料、高温陶瓷材料及矿石标本。该陈列馆通过实物样品、试件及标本、展板说明及音像课件等,多视角、多途径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的感性认识,并加深相关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创。这些来之不易的实物和标本,是建筑材料相关专业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无声地述说着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
2006年学校建设了占地百余平方米的物理现象演示室,并对全校学生开放。目前,实验演示室可演示一百多项物理实验,包含了力、热、光、电以及科普趣味实验等内容,可供全校学生课余时间自由地前来参观学习和动手操作。演示室的建立和开放,一方面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传统方式,另一方面使更多喜欢物理的“非科班”学生有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物理现象演示室自建成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人员近万名,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也受到校外同行和社会各界好评。
培育人才,服务社会
我校在场馆建设中着力渗透理工科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求真、求善、求美”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场馆育人模式,营造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广大青年学生身处其中,接受文化熏陶,接触高雅艺术,深化专业学习,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更好地实现了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社会的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带动区域文化建设,也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坚持把开放校园文化场馆作为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常年免费开放、“校园开放日”及各类场馆活动,积极主动向社会推介和展示大学文化风采,切实发挥好了大学文化对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